首页 > 贤达之家
导航菜单

18912086888

Mob:
18263949788
Add:
中国·山东

【视频】十八载助学路:日照下双疃村的 “教育兴村” 实践​

点击:发布日期:2025/8/12

//////////////     ///////////






    时值 2025 年高考季入学季,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下双疃村党支部书记庄须明正召开今年新考上大学的 学子发放助学金会。这场被村民称作 “成就梦想节” 的盛会,已在这个仅有 400 户人家的山村延续了 18 年。自 2005 年庄须明推动设立助学机制以来,下双疃村累计走出 170 余名大学生,其中 40 多人攻读了研究生,2 人成为博士,1 人获评博士后,用教育奇迹改写了山村的命运轨迹。

      从 “偶然” 到 “传统”:一场持续十八年的约定
    “2005 年那阵,村里有个孩子考了 600 多分,全村都为他高兴。” 庄须明回忆,正是这个契机让村干部们萌生了举办欢送会的想法。初衷很简单:“让娃们知道,读书能被全村人捧在手心。” 没想到,这场自发的庆祝活动一办就是十八年,每年 8 月 18 日的 “成就梦想节” 成了比春节还热闹的日子 —— 庄户剧团敲起秧歌鼓,老人们端出花生糖果,考上大学的学子们则接过助学金,分享备考经验。
    十八年间,助学形式从单一的奖金发放,逐渐形成 “奖学 + 交流 + 实践” 的闭环。村里不仅为贫困生提供每年 1000 至 2000 元的助学金,还组织在校大学生与学弟学妹结对,假期里带着孩子们清扫街道、看望孤寡老人。“最多一年考出 14 个大学生!” 庄绪明的骄傲溢于言表,这样的成绩让这个偏远山村在日照市都出了名。
      学子反哺:从 “走出大山” 到 “回归热土”
    教育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扎根结果。如今在中国矿业大学攻读博士的庄文龙,每次回乡都会带着专业书籍给村里的孩子开讲座。“当年是村里凑钱让我买的复习资料,现在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笑着说,自己正在研究的农业大数据技术,未来想用到家乡的茶园种植上。
    像庄文龙这样的 “归雁” 不在少数。2018 年考上山东农业大学的庄晓雨,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创办了农产品电商合作社,带动 12 户村民年均增收 3 万元。“小时候拿过村里的助学金,现在该轮到我为家乡做事了。” 她的合作社里,3 名员工都是本村走出的大学生。
    即便是在外工作的学子,也始终牵挂着故土。每年假期,下双疃村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都会准时 “上岗”:帮老党员打扫院子、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参与村内主街清扫。“这些孩子就像‘流动的家风’,让全村人都觉得光荣。” 村民庄洪才说。
      精神的传承:不止于 “走出大山”
    在庄须明看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输送人才。“咱们这辈人大多没读过多少书,现在日子好了,就得让孩子们明白,读书不是为了逃离乡村,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它。” 这种理念渗透在村里的每一处 —— 文化墙上,170 余名大学生的照片按年份排列;村活动室里,“学习改变命运” 的标语格外醒目;就连庄户剧团排演的新戏,主角也是靠助学走出大山、返乡奉献的青年。
    如今的下双疃村,不仅是黄墩镇的 “教育模范村”,更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村里连续十年举办九九老人节,“美丽庭院” 评选带动家家户户整治环境,而 “成就梦想节” 的影响早已溢出村界 —— 周边村庄纷纷效仿,黄墩镇形成了 “比学赶超” 的教育氛围,吸引了不少企业和爱心人士前来捐资助学。
    “今年又有 4个娃考上大学,咱们的‘人才库’还在壮大。”庄须明翻看着走出去的大学生名单,眼里满是期待和自豪。十八载助学路,这个日照山村用最朴素的坚持证明:当教育成为一种传统,乡村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 文 /  庄建伟)





  • 手机网站

  • 扫一扫微信聊

中国庄子文化网

地址:山东·济南

备案号:鲁ICP备2022025398号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51号 临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