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b:
- 18263949788
- Add:
- 中国·山东
2025年10月30日,一场聚焦黄河生态文明与庄子思想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庄子故里——山东东明县举行。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菏泽学院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菏泽市社科联(院)承办。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于法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致辞。
国家林业局原局长,现任中国林学会会长赵树丛、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宋维明、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桂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安等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不仅是一次地域性的文化盛会,更是一次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对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今天,回望这位曾“垂钓于濮水之滨”的古哲先贤,我们惊讶地发现,庄子思想中蕴藏的文化精髓,正是疗愈当代生态困局、指引绿色经济发展的宝贵智慧源泉。
一、“道法自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天人合一”,其哲学基础在于“道法自然”。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所生,人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内在于自然的一部分。他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用人为的巧智去破坏自然的本然状态。这种思想,与工业文明以来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今环境治理与生态经济发展中,庄子的这一思想具有拨乱反正的积极意义。它警示我们,任何经济活动的出发点,都不应是对自然的无限征服与索取,而应是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之义便是尊重黄河自身的生命节律,从过去的“对抗性治水”转向“适应性发展”。发展生态经济,如循环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制造等,其本质正是将人类的经济行为嵌入自然的循环体系之中,变“索取-排放”的线性模式为“循环-再生”的闭环模式,这正是“道法自然”在经济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二、“齐物”与“无为”: 构建生命共同体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打破了事物之间贵贱、高低的人为区分,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万物平等的观念,为现代生态伦理中“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供了古老的哲学支撑。当我们将山川、河流、草木、鸟兽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存在时,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完整性便不再是出于功利计算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的道德责任。在此基础上,庄子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不为,而是“不妄为”,即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干预。映射到生态经济领域,便是倡导一种“顺势而为”的可持续发展观。例如,在黄河滩区,与其进行高强度的硬化开发和围垦,不如依据其行洪、蓄水的自然功能,发展适应性生态农业或湿地经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企业在选择产业时,必须充分评估生态承载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知足寡欲”:重塑消费观念,夯实生态经济的社会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庄子对“机事”与“机心”的警惕,以及对朴素生活的推崇,直指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病。他主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提醒人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占有的多寡。这种“知足寡欲”的价值观,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生态经济培育健康的市场需求至关重要。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追求无限的物质消费,转向崇尚简约、绿色、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时,生态经济才能真正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对有机食品、节能建筑、共享交通的需求,将倒逼产业端进行绿色转型。因此,挖掘和弘扬庄子的生活哲学,不仅是个体层面的精神修养,更是从需求侧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的文化动力。
在东明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深远意义正在于将庄子的哲学智慧从书斋引向了现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在庄子故里探讨黄河生态文明,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融。我们当深入挖掘庄子思想中“道法自然”、“齐物平等”、“知足寡欲”等文化精髓,将其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哲学指引、价值坐标和行为准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在庄子的精神故乡,我们正以古老的智慧,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生态篇章。
( 编辑 :庄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