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族谱研究
导航菜单

Mob:
18263949788
Add:
中国·山东

早年莒州大店那些事之庄陔兰 (三)赵德发

点击:发布日期:2025/9/10


庄陔兰隐居崂山,有的友人和家人不理解,说他脑子出了毛病。家乡甚至还有八卦传开,说庄陔兰去崂山,有两个皇宫的妃子跟着。那时冯玉祥刚派兵进入紫禁城把废帝溥仪逼走,真有一些妃子流落民间,有人就把其中的两个编派给庄先生了。但有人说,是有这事,但先生始终不动心,俩妃子只好哭哭啼啼地离开。

八卦流传了六七年,先生却在家乡大店镇再度露面。他还像以前一样,戴着眼镜,身穿长衫,贴着墙根低头走路,只是身躯变矮,发须变白。“翰林回来啦!”人们都涌到存诚堂看热闹。听说他回来不走了,有人说,翰林是告老还乡了。“式微,式微,胡不归?”上过私塾读过《诗经》的人会在心中念叨着这一句,心想,翰林年届花甲,真该回来了。

庄陔兰有七个儿子,可谓儿孙满堂。他会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也会由家人或友人陪同,去镇东的马髻山,去镇西的沭河边,亲近仁山智水。但更多的时间,他在家中挥毫泼墨。他喜欢喝酒,常以虾米为肴,写字前必须喝上两盅,有“无酒不书”之说。他的书法艺术此时已臻化境,达到极高水准。他在这方面有家学渊源,曾祖父、祖父皆擅书,教导庄陔兰自幼练出一笔好字,才在甲辰科殿试上中了进士,因为殿试时皇上非常看重字的好孬。他任翰林院编修时,经常与京城有名的学者、书家切磋书艺,并有机会浏览许多古今著名书家墨迹,加之天资聪慧,刻苦临习,终成气候。他的楷书以颜为宗,厚重恢宏;行书神采飘逸,气贯如虹。昔日在京城、省城,求他写字者甚多,无论是官是民,一般都能如愿。回到老家,索求“翰林字”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到了春节,他亲自写“对子”贴在家门上,贴上后马上被人揭走,只好重写。再一年春节到了,为防这种事情,他写了“种德收福、乐善永年”的春联,让匠人刻字于门板上,以后每到过年,用人再用红漆涂一遍。另外,远远近近,经常有人请庄陔兰题写碑文,他觉得只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就认真撰写,有些碑保存至今。如1933年,日照长记船行老板贺仁菴牵头集资,在石臼港湾建起一座灯塔,募名邀请庄陔兰撰写碑文,庄陔兰欣然同意。此后,人们在到灯塔下观海听涛,都会顺便欣赏翰林的文字。


居家赋闲,并不是“岁月静好”。时局虽比以前稍稍稳定,但社会的各种矛盾还是在这个镇上折射、显现、迸发。官税、兵饷,让人难以应付;鲁南大地上流窜的一股股土匪,让老百姓人心惶惶,大店镇围墙高筑,团练们荷枪实弹日夜站岗。庄氏家族的“72家堂号”也分化严重,富者有良田万亩,穷者出门时没有像样的衣裳。对待佃户,仁慈者有,苛刻者也有。

另外,烟毒也在镇上蔓延了多年,一些人因为吸大烟而倾家荡产。就连庄陔兰的大儿子,随父留过洋的庄培泰,1919年参加文官高等考试,在财政部币制局文书科任职一段时间,带着一杆烟枪回家,从此喷云吐雾沉迷于幻觉之中。庄陔兰目睹这些,悲愤,沉痛,却又无能为力,只好用道家的超然目光观照,用一些书法作品抒发感想,“浮云心事谁能识,明月襟怀只自知”(庄陔兰所写联句)。

1934年初春,莒县县长卢少泉忽然登门拜访,想请庄陔兰先生帮忙。那时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各省县纂修省县各志,莒县也设专局,找了一些编纂人员,拟请德高望重、学问深厚的庄翰林担任总纂。庄陔兰心想,这可是件大事。莒自春秋以来,以国名县,至今无改,岁月悠悠,史料浩繁。明清两代修过几次志,明代的已经失传,清代修过三次,但也有一百多年没再续修,重修莒志,有益桑梓。他向县长点头应允,县长大喜,请先生尽快赴任。

大店离莒县县城60里远,庄陔兰坐马车去,沿着大路往北走。沿途有七个村庄,有好多他家的佃户,他怕遇见后怠慢了他们,每到一个村前就下车步行,见人必抱拳问候,走过村庄才坐上车子。人们纷纷感叹:翰林就是翰林,知书达礼。

庄陔兰到了县城,住在文庙。这是他当年的入泮之处,他就是在这里起步,让自己跻身帝都翰林院的。眼下他成了一位“太史公”,着手修志。他发现人手不够,又邀来了李炳南。这位李炳南是济南人,1889年生,当年到山东法政学堂求学结识了庄校长,被校长及其他辛亥志士们的气度深深感染,成为一名优秀学子。1920年,李炳南出任莒县典狱长,垂悯囚徒,重建监舍,任职十多年,政声颇佳。他被庄校长请来担任四位分纂中的一位,负责古迹、军事、司法、金石等四类。他此时称庄陔兰为“庄太史”,同住文庙,“短烛抚剑而论史,霜晨插菊而联吟”(李炳南诗句),续写了一段师生佳话。

“庄太史”统领这个由二十多位饱学之士组成的编辑班子,费时两年,修成新志。然而,付梓缺乏经费,先生就订出润笔价格,鬻字筹资,一副对联两块大洋,四幅屏五块大洋。有人说,翰林卖字,有伤斯文,但许多人都被他这义举而感动。一时间,买字襄助者纷至沓来,让《重修莒志》在1936年顺利印出。

我是1982年夏天到莒南县委工作,在县文物管理所见到这部志书的。它是线装本,七十七卷,百余万字,为莒南文管所的镇所之宝。我翻阅半天,爱不释手,恳求所长让我带回宿舍继续读。所长同意,我就用几个夏夜将它读完,还抄录了一些内容。我读着,抄着,仿佛感受到“庄太史”那颗高贵的灵魂。他瞩望家乡故土,体味三千年巨变,用心纪录,精到点评,表达理念,寄托理想。我恍然觉得,那个入世的庄先生此时又回来了。

这部《重修莒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问世的各地县志中为上乘之作,凡持有者如获至宝。1991年我调日照工作,听说市委统战部有一部台湾同胞带过来的影印版,又借来看。这是1980年由莒县旅台同乡赞助出版的,标价3600元台币。这一次我不抄了,用单位的复印机复印了一部分。2001年,莒南、莒县一些文化界人士和庄氏后人发起,原貌缩印,出版了一些,朋友送我一部,终于满足了我多年的夙愿。我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来,从这部志书中获益颇多。

《重修莒志》编成不久,1936年秋天,庄陔兰随中国邮政代表团去曲阜参观,在孔府见到了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


孔德成是衍圣公孔令贻的遗腹子、独生子。1920年,他出生前,父亲病重,自知见不到将要生出的孩子,便写信拜托徐世昌大总统关照。王夫人临产之前,徐大总统派军队层层包围产房,由一位将军坐镇孔府指挥,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屈映光与颜、曾、孟三氏奉祀官在场监督,唯恐出现差错。新一代圣裔终于降生时,曲阜全城鞭炮齐鸣,部队代表北洋政府鸣礼炮十三响,可谓惊天动地。因为民国政府提倡新学,孔府在小“公爷”3岁时请在清华大学读过书的王毓华做启蒙老师,4岁时请曲阜师范学生吴伯箫教了一年英文。庄陔兰到孔府作客时,孔德成已经16岁,刚在头一年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府管家早就知道庄翰林是一位学贯中外、道德文章俱佳的贤才,此时与他商量,请他担任孔府家学教师,教小“公爷”经书和书法。庄陔兰听了十分惊讶,因为孔府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历代衍圣公对子女教育极严,他能被聘为孔府家学教师,既感惶恐又觉荣幸。他此刻还意识到,到孔府当老师,是延续道统的一件大事。孔德成的出生,延续了圣裔血脉,但他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中华文化血脉便在孔府有断绝之危险。他还听说,日本人一直在打孔德成的主意,因为他象征着中华道统。1935年春,日本最大的孔庙、东京汤岛孔庙大修竣工,“邀请”孔德成先生出席典礼,孔府长老们不想让他去,国民政府也担心孔子后裔赴日恐有不测,派财政部顾问孔祥勉及颜子后裔颜世镛先生作为代表去了。1936年,日寇已经做好全面侵华准备,庄陔兰担心一旦发生战乱,谁来保护圣裔与道统?他便决定留下,强化对奉祀官的儒学教育,守护两千五百年前即在尼山点燃的这盏文明之灯。他答应了孔府的邀请,但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不取酬金,孔家只需承担任教期间的衣食住行费用;二是自己不提请辞去,孔家不能辞退;三是想辞行时,孔家不能阻拦。孔府当即应许。

庄陔兰回家说了此事,又在当地引起轰动。许多人都知道,孔府一代代衍圣公被称作“小圣人”,被朝廷封为一品文官,位极人臣。过去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为“帝王师”,庄翰林能为“圣人师”,也是极端荣耀之事。所以,当孔府派了一辆汽车来接他时,当地士绅都来送行,一直送到镇外。


有人传说,在告别送行人群时,庄陔兰回头瞅了瞅,说道:“你们看看,大店还有吗?”送行者莫名其妙,说怎么没有?不是在那里吗?你看看,有多少瓦屋,一条街就有五里长!先生淡然一笑,上车而去。

庄陔兰告别大店,至死没再回来。三年后,日本鬼子占领了大店,最后撤走时抢夺各堂号金银财物,用七辆汽车运走。四年后,这里成了共产党的驻地,19411945年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在庄氏庄园驻扎;1945813日,中共在此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山东省政府。1947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庄氏家族的一些人被集中到一处房子里,有一颗炸弹从天而降,穿透房顶砸断房梁,没有爆炸却导致房屋坍塌,庄陔兰夫人和六儿子庄上峰的妻子被砸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的公家单位嫌这些瓦屋陈旧狭窄,拆除重建;分到房子的贫雇农听说要搞合作社,财产可能再度归公,便群起拆屋,另建简易住房,卖了老屋的木头砖瓦供自家一时之消费。不长时间,大店镇面目全非,鳞次栉比的大片瓦房消失不见,

只保留下抗战中曾是山东省政府诞生地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所在地的“四余堂”和“居业堂”。2005年,莒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弥补这份缺憾,在此重建了许多瓦房大院,办起了红色教育展览馆。还有企业家建了一片“庄氏家园”,将其中一个院子命名为“庄陔兰故居”。


庄陔兰被接到孔府,住进了西学院。这是衍圣公府的西路建筑,孔子历代嫡裔学诗、学礼、作画习字、诗文会友都在这里,被称为“西学”。到了孔德成这一代,他和姐姐孔德齐、孔德懋在此读书。庄陔兰住在西学院东北角的一个小院,书房名曰“九槐书屋”,是孔府按照庄翰林在故乡大店的书房样式布置的。他的四儿子庄育泰(字熙甫)跟着父亲过来,一直照顾他。庄陔兰来后向孔府推荐,让吕今山也过来一同任教。吕今山是个举人,在济南时与庄陔兰相识,后又到莒县帮他编志,擅诗词。庄陔兰还发现孔德成身边缺少贴身护卫和干练的办事人员,便又推荐了他十分了解和信任的李炳南。李炳南来孔府时48岁,年富力强,先任孔德成的秘书,后来是主任秘书。

在西学正房最西头的学屋里,在孔子牌位前,庄陔兰每天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为小“公爷”上课。庄陔兰教经书、书法,吕今山教诗文,王毓华教新学,三位老师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处得很好。老师们对小“公爷”都很尊重,但在教学上的要求很严格。据孔德成的二姐孔德懋女士回忆,老师很少夸奖学生的诗文,多是提出不足,有时看到个别句子比较满意,就反复念。庄老师读她小弟幼时写的“枫林叶初丹,归鸦万点愁”,“西风帘卷人同瘦,孤松独伴岁寒时”,就很高兴,微笑着吟了好几遍,但仍不夸奖,后来说:“写诗格调还要高些,不要有郁闷之感。”因为有这样的严师,孔德成的学问突飞猛进。


庄陔兰刚到孔府一年,日本人就来了。快打到曲阜时,蒋介石命令孔祥熙赶快派人把奉祀官接走。193813号晚上10时,第12军军长兼20师师长孙桐萱从兖州赶到曲阜,让孔德成看了电报和手谕,限他两小时内撤走。孔德成大为震惊,说夫人即将临产,怎么走呀。过了一会儿,56军军长谷良民和上校军医姜维翰也从博山赶到。孔府上下哭成一片,都跪下哭求。但军长说,我们有军医,请奉祀官夫人到路上生孩子吧。庄陔兰和其他几位老师都认为,孔子后裔的安全至关重要,奉祀官暂离曲阜不失为上策,孔府府务,可请奉祀官手谕委托代理。孔德成便写下手谕:“重大问题由族长、四十员、老师庄陔兰、王毓华协商办理”。他决定让李炳南跟随,再带上吕今山,因为他比较年轻,也熟悉官场礼仪。到了凌晨四点,孔德成挥泪告别了祖庙及千年孔府。走的时候他媳妇孙琪芳正在梳头,头没梳完就被催着上车了。第二天,日军悍然占领曲阜。孔德成一行到了汉口,孙琪芳生下一个女孩,起名叫“维鄂”,意思是生在湖北。随后,他们跋山涉水,奔向重庆。在难以行走的蜀道上,李炳南写诗思念“庄太史”:

怀庄心如太史

三峡秋风满,怀师意转深。

白云飞不尽,华发坐相侵。

指月敢酬语,拈花容印心。

何时参几杖,闻喝散烦襟。


1997年秋天,我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君子梦》去曲阜采访,拜谒孔庙之后,又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所拜访骆承烈教授。他与我谈了半个下午,介绍我再找刘长厚老人谈。刘长厚因为父亲是曲阜名医刘梦瀛先生,小时候经常随父出入孔府。孔德成的两个姐姐都出嫁后,孔府让刘长厚为孔德成伴读。他长大后在孔府当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为曲阜市政协委员。那天晚上,我在城内一所平房小院见到了老人,他已是古稀之年,面容清癯,半躺在床上与我说话,讲了许多孔府旧事。

老人说,他父亲当年给孔府的好多人都看过病,给小“公爷”也看过。小“公爷”长了疹子不肯吃药,结果病情加重,刘医师非常焦虑,自己在家里调好了鸦片膏,打算万一治不好圣裔的病,就吃鸦片膏自杀。后来终于治好了,他免于一死。

他说,孔德成走后,孔府冷冷清清。过了一段时间,管家把孔德成的堂妹孔德恭,族弟孔德墉及其六妹领到西学院,让他们跟着庄、王两位老师读书。

他还说,庄老师人品很好,平时说话不多,慈眉善目。他经常抄录佛经,不做杀生之事。夏天下了雨,学屋院子里有蚯蚓出土,在砖道上爬。庄老师生怕过路人踏死蚯蚓,就用手杖把它们挑到砖道旁的土地上。但他是有气节的。日本人占了莒县大店以后,有一个驻大店的日本军官打仗的时候死了,日军举办葬礼,为了装点门面,派人到曲阜请庄陔兰书写挽联。庄老师一听怒发冲冠:“日本侵略我国,屠杀国人,居然还让我写挽联,真是岂有此理!”庄氏家族有一个叫庄维屏的人为日本人做事,担任伪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有一次去曲阜出差,想拜见他,也被挡在门外。得知这些事情,孔府上下对庄陔兰更加敬重。


庄陔兰在孔府住了整整十年,19469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

我想起,有人说庄陔兰去世后葬在了孔林,是孔林中唯一一座外姓人的坟墓,就问刘老这事是不是真的。刘老摇摇头:“庄先生不在孔林里。他去世后,按旧规,一般外姓要到白虎厅简单举丧,但是孔府在东院‘东场院’上房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按庄先生亲属的意愿,棺木临时葬在孔府东菜园的西墙根,准备以后运回老家,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如愿。1947年孔德成从南京回来,得知庄先生已过世,心痛不已,立即命人带路,和李炳南一起到先生坟前,含泪祭奠了一番。1954年,因为曲阜北门里扩街修路,又把庄先生的棺材移到西门外大庄村北杏林公墓区埋葬。以往在孔府当差当老师、有身份的外姓人,好多都葬在那里。”

听他这么说,我想去墓地看看,但刘老又摇头:“墓地没了,早就没了。”

告别老人,我踏着满地落叶,走在阕里街上。灯光昏暗,树影婆娑,从城北孔林里吹过来的秋风呜呜作响。我仿佛看到一代代“衍圣公”走在前面,一代代“圣人师”走在前面,其中就有庄陔兰先生。先生一袭长衫,蹒跚而行,一步步走进了苍茫历史。

( 编辑:庄建伟 )





作者简介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九届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五、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约90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热播电视剧《生万物》)》《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大海风》等10部,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学海之鲸》《黄海传》等5部,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泰山文艺奖等。




  • 手机网站

  • 扫一扫微信聊

中国庄子文化网

地址:山东·济南

备案号:鲁ICP备2022025398号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51号 临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