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18912086888
- Mob:
- 18263949788
- Add:
- 中国·山东
庄子: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在战国时期,动荡不安、追逐名利的背景下,庄子用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不能被用于制作舟船、棺材、器具、门窗、柱子等实用之物,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得以终其天年为为观点,体现了“无用”之物在某种意义上的“大用”。庄子还提到桂树因为其皮可食、脂可燃、漆可用而遭砍伐,漆树因为其漆有用而被割取,说明有用之物往往容易遭致灾祸,而无用之物却能避免这些祸患。
陶渊明的“无用”,成就了他在文学和精神世界的大用。再看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他一生穷困潦倒,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视为一个“无用”之人。但他却执着地追求诗歌的创作,用诗歌表达对自然、对人性的赞美。他的诗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荷尔德林的“无用”诗歌,成为了后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庄子曾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功利之“用”,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却有着深远意义的价值。英国诗人济慈也曾说过:“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那些看似无用的美,如艺术、音乐、文学等,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但却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作家梁文道曾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从庄子的另一个角度看,有用之物往往容易遭致灾祸,而无用之物却能避免这些祸患。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有用”的观念所束缚。家长们拼命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实用的技能,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忙碌于各种功利性的活动,却忘记了停下脚步,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当我们回首人生时,往往会发现,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有用”之物,而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和情感。就像那棵大树,虽然不能被用于实际的用途,但它却以其高大的身躯和繁茂的枝叶,为人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绿荫,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道美丽风景。
同样,我们也应该学会发现那些“无用”之美,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写道: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是的,也许是一本闲书,也许是一次旅行,也许是与朋友的一次畅谈,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却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庄子认为:世上没有人生来就一无所用如出一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才能,只是这些才能可能并不符合传统的评判标准或者在特定的时刻未被发现。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写道:“我自相矛盾吗?好吧,我是自相矛盾,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有着各种不同的特质和潜力。木心先生就曾说:“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同样地,无用也是一种用,而不是无。”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看似“无用”,但只要用心去发现和挖掘,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用”之处。